武术,是上千年来,人们在与自然、与人的斗争之中,传承下来的技能,是人类生存的本能,如何才能生存,这就需要通过外练、内练,达到一要自己强壮、二要战胜对方的目的。
武术的练习,需从形起,形熟而神生,神需气助,气随意用,这是传统武术的四个境界,相对而言,形和神是外在的体现,意和气是内在的功力。练拳的第一步,必须要练形,就是拳架,形练对了,练熟了,熟到一定程度,神态就会出来,因而要先把套路中每个拳式的结构、拳法内涵搞明白,然后就是熟悉的过程,在得法的前提下,反复练习,拳打万遍,神理自现,就是这个道理;拳架熟悉之后,是拆拳的过程,拆拳是把拳架里面暗含的技法弄明白,要重视每个动作的细节,一个细微的动作,看似简单,其实在实战中可能起到关键的作用;之后是推手,推手也需要一个反复习练、熟能生巧的过程,学习了推手,再回过头来看拳式的用法,就会感觉一串就通,用起来会游刃有余;各种技法初步熟悉之后,还需要放在实践中去经受检验,“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”,要通过实践去检验技法是否真正能够达到运用自如,在实践中感觉各种劲法的巧妙之处。《拳经总歌》云:“钩掤逼拦人人晓,闪惊取巧有谁知。”太极拳之所以四两拨千斤,就在于巧,在于各种技法的巧妙。
技法的练习,在武术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,“技法不熟,战不能胜”,要把各种技法运用的非常熟练,而不是仅把套路练得很熟练就行了。这些技法,是我国传统武术中的精华之一,需要广大武学爱好者去研究、去继承;技法很多,内涵非常丰富,需要一样样去体验、去体会,需要在时间加实践中去磨练。有些技法,不要求有很大掷力、很深功力,只要反应快、转换快、练习熟练,就可以在实战中用出来,适合身材单薄的人;而有些技法,当自己力气不如对方的时候,就很难走出来的。有些技法,很简单,一说就会,拿来就用,不需要去揣摩,比如膝法;而有些技法,比如使用裹合劲打人出去,则需要反复揣摩,找准对方身上的受力点,才能走出来。所有这些技法,阴阳相互转化,各有克敌制胜的用法,也各有破解的方法,因而技法的学习,千万不能有掌握一两种就可以的思想,在拳术的实践中,历来都是“知打不知,会打不会”,通过一两次接触,你所擅长的技法,就可能被摸得对方一清二楚,而每种技法在什么情况下才能运用,对方也一清二楚,然后避实击虚,不给你任何可以运用这些技法的机会,就会使你感觉有力使不出来,成为对方的囊中之物,口中之食。因而要尽量广泛地学习、掌握各种技法,不但要会,而且还要会熟练运用,这样才能在武术实践中稳操胜券。
相对于形和神而言,意与气的练习有一定的难度,要通过站桩,练气先养身,逐渐地蓄气、养气,然后达到行气和运气的目的,(参见拙作《浅谈太极内功的五种呼吸方法》)。
形神的练习和意气的练习,在武术实践中各有各的好处,技法全面了,在与人交手的过程中,就可以寻找对方的弱点,以技法的巧妙来弥补自己功法的不足,讲究谋略、策略,通过变化来赢对方,是谋略、策略在武术方面的体现。而意气的演练则可以产生鼓荡能力,极大增强技击功效。
传统武术,是一片连绵不断、蜿蜒巍峨、风光无限的山脉,每达到一个高度,就是一番新的天地,而山外有山,又总有新的高度、新的风光等待武学爱好者去攀登、去欣赏,愿与广大武学同道共勉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