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古至今,武陟当地盛传的各类“董永传说”,成了劳动人民寄托情结的平台和载体。东汉光武帝刘秀攻洛阳,铲王莽举孝廉,以孝道治天下,县令董宣将董永“辘车载父”“卖身葬父”之孝行逐级递至朝廷,董永被封为孝廉,成为《二十四孝》中的人物。后人敬重孝子董永,千百年来,善良的劳动人民带着对孝道人物的尊重,带着对和谐社会的向往,带着对美好生活的祈盼,尽情编织着他们心目中的人物形象和理想社会。
“董永传说”内容丰富,故事生动,主题鲜明,极具文学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。2006年5月,“董永传说”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。 武陟县——“董永传说” 董永与七仙女的动人传说,几个世纪来在我国广为流传,妇孺皆知,而其起源于河南省焦作市武陟县小董村却鲜为人知。 武陟县小董村距县城西20公里处,董永是中华民族孝文化典范《二十四孝》中的标志人物,也是家喻户晓的历史人物。董氏祖上源于郑国老城(今荥阳),与武陟隔黄河相望,后逐水草而居至武陟县(古怀邑、怀县)小董村。小董村董氏宗祠号为“良史堂”,系韩、赵、魏三国分晋国史官董狐之后。 相传董永生于公元前14年农历二月初三,自幼丧母,家境贫寒。其父董秀是个铁匠,在董永年幼之时,携其流浪山西、长安数年。期间,因时局动荡,加之董父疾患缠身,年仅12岁的董永拉车载父,沿途乞讨,受尽苦难,未让老父受到任何委屈,终于回到小董村。这便是西汉刘向《孝子图》所载“辘车载父”“乌鸦反哺”的故事原型。然而,一年后董父病故,为买棺葬父,董永卖身小董村东的傅村傅员外家终身为奴给其推磨拉碾。从此,董永宁做“磨道驴”也要买棺葬父和辛苦奉养继母的行为,感动着世人,甚至连他每天披着星月、踩着晨露回家照顾继母必经小路上的小草,据说也被感动得早上向东倒,晚上向西倒,好不再牵绊他疲惫的脚步。当地备爱土地的庄稼人,也被董永的孝行所感动,至今仍保留着董永走过的小路和当时傅员外家的石狮、石马以及董永用过的石磨、石碾。 那个与董永有关的美丽传说,其实源于董永和一个叫张七姐的故事。绿林好汉张老田是南方人,他的女儿张七姐长得很是水灵。张老田是农民起义军绿林赤眉中的一名将领,受父亲影响,张七姐也是侠肝义胆。绿林军失败后,张七姐逃至北方避难,在武陟爱上了董永,二人遂在大凡村槐荫树下私订终身,结为连理。张七姐拿出其父劫富济贫的贡品黄绫替董永赎身,托言是众姐妹一夜之间织成的。于是,美丽善良的张七姐和她侠义救夫的故事,因民间口头传说化腐朽为神奇,变成张七姐为玉皇大帝的女儿七仙女,其父绿林好汉张老田(人称老田爷)也变成“老天爷”,演绎出了“牛郎织女”“七夕相会”“槐荫记”“天仙配”等诸多美丽传说。 |